米乐 新华社广州1月15日电(记者 邓瑞璇)“贺·岁——大汉海昏侯刘贺的人生岁月”展1月15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展出,这是海昏侯相关展览首次在广州展出,将持续至2025年4月15日。 本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主办,分为“少年行”“浮生梦”“逍遥醉”“世人语”四个部分,通过127套210件出土文物,解读海昏侯刘贺的一生。 展览展出的褭蹏金。主办方供图 本次展览展出多件刘贺墓中的麟趾金和褭蹏金,从中可窥见西汉鼎盛的态势,以及刘贺富足的少年生活。此外,展出的孔子像漆衣镜、竹简、熏香用具、棋琴器具等,为观众呈现出一位受过系统儒家文化教育、兴趣多元的宗室贵胄形象。 展览展出的雁鱼青铜釭灯。主办方供图 自2015年开始,南越王博物院先后推出“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齐鲁汉风”“寻找夜郎”“滇王与南越王”等汉代诸侯王系列展,从汉代王侯相关考古发现入手,展现不同地区汉代文明的优秀成果。此次展览也是其中之一,为呈现汉代列侯的故事补足了一片重要的拼图。 策展成员、南越王博物院研究部工作人员金子灵介绍,海昏侯与南越王相关考古发现,从遗址保存情况到出土的礼器、兵器、生活用器,既各有千秋,又有着诸多共通,反映出南越国既保留岭南地方特色,又积极向中原汉文化靠拢。通过该系列展览,南越王博物院期待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解读西汉南越国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特色,探寻岭南文化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米乐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第八届中国文联知名老艺术家艺术成就展15日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出席开幕式。 展览以“崇德尚艺、潜心耕耘”为主题,共展出455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画面、229件代表性实物和4部专题宣传片,旨在充分体现中国文联在党中央和优秀文艺名家之间的桥梁作用,着力展现王朝柱、叶少兰、傅腾龙等老一辈艺术家矢志不渝求进步、不忘初心跟党走的崇高艺术品质,激励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初心、弘扬正道,勇攀艺术高峰。 本次展览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文联机关服务中心承办,中国剧协、中国杂协、中国视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协办。
米乐 新华社天津1月11日电(记者郭方达)行走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中,能切身感受到其独特魅力。作为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其所采用的百余项绿色“黑科技”,就是会展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写照。 9日,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此处开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六百余名会展业人士围绕多个主题,共商世界会展业的发展趋势,绿色低碳成为关键词之一。 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主席查克·格鲁扎德表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会展业企业都通过加大可再生材料使用、进行碳中和场馆运营等方式不断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各行各业的主流期望。” 1月9日,参会者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调试同传设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会展行业具有典型的“一业带百业”特性,在节能低碳领域的“乘数效应”不可忽视。国际展览业协会首席执行官柯世祺表示,全球会展业创造的年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美元,并提供340万个岗位,广泛辐射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柯世祺说,以中国等国家为代表,目前全世界会展业都在致力于实现零碳排放。“包括成立可持续发展工作组、设立可持续奖项、设立全球会展标准等具体手段。”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会展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越来越多重点展会积极倡导践行绿色办展理念,将绿色低碳作为醒目的标签。第136届广交会在100%绿色布展基础上,探索创建零碳广交会,首次实现碳中和目标;第二届链博会制定了“绿色搭建、绿色运营、绿色餐饮、绿色物流、绿色推广”联动方案,入选《中国绿色展览发展报告(2024)》优秀案例……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一景。新华社发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展览二部副总经理宋明春表示,作为本次论坛的具体载体,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突出绿色、智慧、创新的特点,整体100%采用装配式钢结构,运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地源热泵等百余项低碳、节能、环保技术,整体能耗较传统会展项目减少8%,整体碳排放总量比其他建筑减少25%以上。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命题。天津市贸促会会长唐小文表示,会展业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其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向更多领域渗透,通过搭建更多会展领域的国际化平台,能够进一步汇聚全球领域的资源和能量。 “中国产品的展示逻辑、展示方式、展示理念的不断创新和领先,已经得到各国工商界的高度肯定,强调绿色低碳等中国叙事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舜杰说。 统筹:曹建礼、邵香云 记者:郭方达 海报:蔺子贤(实习) 参与采写:刘睿君(实习)
米乐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郭宇靖)一季度开局关乎全年。记者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北京市将围绕一季度“开门红”推出6项稳增长专项行动,其中包括160项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投资处有关负责人介绍,160项市、区重大项目涵盖高精尖产业、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城市更新等领域。这些项目既着眼当前又布局未来,投资量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是锻造长板、补齐短板的有效手段,将有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 除了市、区重大项目,一季度稳增长专项行动还包括:组织开展一批会议展览活动、从供需两端发力出台一批政策举措、办好一批民生实事、优化营商环境走访服务一批重点企业、引进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量等。例如,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北京将推动扩展“免证办事”应用场景,试点“四个免于提交”改革,拓展“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 此外,北京今年还将继续推出“3个100”市重点工程,包括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重点聚焦培育新动能,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深化“大城市病”治理,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等,预计支撑全市投资三成以上。这些项目将于近期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