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 新华社西安1月26日电 题:黄河岸边年味浓 新华社记者张京品、雷肖霄 登台远望,视野所及处,碧空万里,山坳连绵,黄土高原的雄浑磅礴之势扑面而来。滔滔黄河穿越壮观的晋陕大峡谷,一路奔涌而下。 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高家坬村,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仅一河之隔。 新春来临,记者沿着崎岖山路来到高家坬村,只见村民们正忙着煮萝卜做饺子馅,丸子、油糕、红烧肉……各样的节庆美食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当中,年味一天浓过一天。 1月19日,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高家坬村村民白张梅正在制作春节食物。 新华社记者张京品 摄 “先把糜子面蒸熟,然后和面包上枣泥馅儿,放入滚烫的热油中,炸至金黄,香喷喷的油糕就出锅了。”在邻居的围观中,村民高晓明演示着炸油糕的做法。 “过年就是过个年味,热气腾腾的油糕一炸,年味就有了。”高晓明乐呵道。 走进村民白张梅的窑洞院落,太阳能光伏电源灯,家用远程喊话摄像头映入眼帘,陕北风格的门帘图案色彩炽烈,和一旁废弃的窑洞形成明显反差。 “你看,不像现在的玻璃窗,过去的窑洞窗户就是用麻纸糊一下。”白张梅感慨着生活的变化。 灶台上,从地窖里拿出来的萝卜装了满满一盆,正准备做饺子馅。白张梅说:“过年了,就要吃羊肉萝卜馅儿的饺子!” 窑洞一侧的墙上,挂着一个一氧化碳报警器。“这是前两年政府免费给装的,现在窑洞里烧火做饭取暖,更安心了。”白张梅补充道。 说起农村的变化,村民高玉金也有一肚子话要说。 “要说生活,确实一年比一年好了!你看看,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通到了窑洞里,农村生活好着呢!”77岁的高玉金,皮肤黢黑,目光深邃,一副典型的陕北老汉形象。 儿时过年才能盼到的美食,早已是村民桌上的家常便饭。“以前有口吃的就好,现在啥时候都不缺吃的。今年孩子们准备接我到城里过年呢!”说到动情处,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陕北民歌。 “坬”,一种黄土高原上的特有地形,指的是斜坡断面上的台地。走进高家坬村史馆,8座窑洞分模块展现着这个偏远山村的变迁。 1988年,村里通电,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1995年,全村打旱井120口,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 2018年,“引黄工程”启动,修建了净水池,把黄河水送到高家坬塬,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 2022年,村内主干道和入户道路全部石砌硬化。 …… “快来看看这些老物件,你见过没有?”循着高家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明东的声音,记者走进第六个窑洞。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高家坬村史馆。新华社记者张京品 摄 储水的瓮,盛粮的斗,割麦的镰刀,煤油灯的灯台……窑洞陈列室里,一件件老物件刻录着岁月的痕迹,讲述着时代的变化。 “为了留住记忆,留下乡愁,村里建了村史馆。快过年了,外出务工回乡的村民回到村里,就会到村史馆寻找儿时的回忆。”高明东说。 依托黄河岸边独有的北国风光,高家坬村近年来重点打造了藏雪楼、窑洞文化美术馆等景点,吸引不少艺术爱好者到村里写生创作,乡村振兴有了更多文化味儿。如今,全村的民宿游窑洞已经达到40多座,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 1月25日,白雪覆盖下的黄土高原 受访者供图 25日,腊月二十六,一场大雪从天而降。站在高家坬村的山坳上极目远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景象再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意象从诗词中走来,莽莽黄土地上的人们仍在忙碌着,为蛇年春节做准备。 连绵起伏的山坳上,高低错落的枣树、苹果树傲然挺立,静待又一个春天到来。
米乐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题:和国博讲解员一起过个文化年 新华社记者杨湛菲 “各位观众,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我们即将开始一场针对秦汉时期的公益讲解,大家可以跟随我一起走进展厅,感受秦风汉韵……” 春节假期,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中,总有穿着红色马甲的身影成为人群簇拥的焦点——国博讲解员,用专业和热爱为大家奉上一场场知识盛宴。 大年初二的国家博物馆,等候入馆的队伍长而有序,人们翘首以盼“国家宝藏”的风采。记者跟随讲解员赵悦和人群的脚步,感受讲解工作的日新月异,分享和观众欢聚的喜悦与满足。 检查扩音设备是否满电,穿上“国博讲解”红色马甲,戴上话筒调整角度,出门前照照镜子、带上微笑……短暂的准备工作完成后,“走吧!我们去展厅。”赵悦招呼着记者,走向她负责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第四部分“秦汉时期”,开始公益讲解。 “不看看今天要讲的重点内容吗?”记者好奇地问。 “‘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内容对我们每个讲解员来说都是基本功,随时能讲。只不过各人还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所以既要深入,又要全面。”赵悦耐心回答了记者的“外行问题”。 眼前这位梳着利落的马尾,身姿挺拔、举止从容的“90后”讲解员,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2016年历史学硕士毕业后,赵悦来到国博成为一名讲解员,除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外,还承担外事讲解任务。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已是她入馆近十年来的常态。 边走边聊,如沐春风。站在展厅中讲出欢迎词后,赵悦“一秒切换”到工作状态——语速不疾不徐,音量不高不低,将最饱满的精神面貌展现给观众。 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父母领着孩子凑近聆听、小朋友边看边听若有所思、稍远处的年轻人伸长脖子努力求知……绘声绘色的讲解将大家吸引到一处。 既有解疑释惑—— “这些兵马俑长得都不一样吗?” “大家观察得很细致。出土的上千件兵马俑‘千人千面’,几乎每件都拥有自己的‘个性’……” 更有妙趣横生的对答—— “这是一件‘课本级的文物’,击鼓说唱俑。” “这个我知道!我吃过它的冰激凌!” 展览、讲解、文创,文物阐释的不同形态奇妙地在此碰撞出“火花”。 讲解渐至尾声,许多观众意犹未尽。 “谢谢你,讲得真精彩!”广东观众廖女士感叹,“我对历史很感兴趣,去过很多博物馆,但第一次来国博。听讲解能让自己对文物和展览有全方位的理解。” 观众越来越专业了,这是赵悦工作多年来的深刻体会。 如今,参观者越来越注重体验感和趣味性,越来越追求文博游的个性、深度和特色,渴望在博物馆获得高质量科普阐释。 “比如,原来观众可能会问我文物多高、多重等基础信息,而现在则开始关注文物的文化意涵、考古发掘背景、流传经历以及修复与保护。”赵悦说。 功夫在诗外。回到办公室,赵悦便投入到案头工作中。随着大家对博物馆的期待越来越高,讲解工作内容也更为立体和复合。展览讲解仅仅是冰山一角,研学课程设计、科普读物编写、线上导览词撰写、国博讲堂方案制定等细密的工作均要由讲解团队参与完成。 今年春节期间,“古代中国”亲子场讲解尤其受到公众欢迎。除此之外,还增开部分临时展览的讲解,协同搭建“研学导览服务台”开通馆内研学现场预约服务,并强化志愿服务力量,为观众营造更优质的参观体验。 “过年来馆观众很多,但他们的热情,激励我更专注地投入到讲解工作中。虽然辛苦,这种精神共鸣是幸福的。”赵悦感慨地说,“能和数万名观众共聚在国博这座文化殿堂,和大家一起读懂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过一个文化中国年,我感到与有荣焉。”
米乐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即将于1月27日出版的2025年第4期《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记者郭奔胜、张冉燃、蒋芳、邱冰清采写的文章《尊崇汉字之美 守护文化之魂——专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摘要如下: 写了60多年的字,孙晓云没有厌过、倦过,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也是离理想最近的人”。 孙晓云1955年出生在江苏南京。自3岁承家传习书画,60多年间不管是农村插队、部队服役,还是在画院、美术馆工作,始终不曾放下手中那管毛笔。 凭笔下的传统帖学功底和个人书法风貌,孙晓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享有盛誉,作品曾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和七次全国书法大奖。 在孙晓云眼中,书法不只是书写之事,更是灵魂之事:“一个个汉字、一笔笔书写,不仅涉及审美素养的提升,更是文化的传递、心灵的抚育、理想的培植。” 她近年创作推出的《中国赋》《中华匠心》《大美长江》《丝路情》等作品,即以重大事件、重要节点等为背景,记录、展示并演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精气神,力图以书写拨亮国人的精神灯火、渲染时代的审美底色。 2021年1月,孙晓云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在书写与生活日渐隔膜,甚至“提笔忘字”的当下,她对自己的书法立场和文化担当更为坚定:“要让书法真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书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神圣象征之一。”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面对传统经典书法承传这道时代课题,孙晓云的回答也是两个字:坚持。 2024年12月,孙晓云在进行书法创作。(受访者供图) 《瞭望》:您写了60多年的字,汉字在您内心是什么分量? 孙晓云:汉字的的确确了不起。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蕴含着中华文明悠久古老的基因。 我国典籍的存世数量和绵延时间全球领先,汉字居功至伟。可以说,中国有记载的3000多年历史,是靠文字书写记录下来的,文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同时,汉字不仅是中国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汉字的造字寓意于形、形神兼备,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无论是商周古文字还是秦汉简牍,现在依然能读得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方言差异很大,但只要写成汉字,大家都能看得明白。 汉字是中国人一笔一画书写出来的,并慢慢形成了有审美的书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是书法的基石。 2024年12月,孙晓云挥毫“登高望远”。《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唐朵朵摄 《瞭望》:怎么理解有审美的书法是慢慢形成的? 孙晓云: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度,“法”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有追寻的依据、有审美的高度,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书法。 我们现在一提楷书,立即会想到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等,但古人对楷书的概念与我们不一样。在楷书成熟的魏晋时代,不叫楷书,而叫“正书”“真书”。正书规范了点、横、竖、撇、捺、折、钩,后人以此为“楷则”,所以才称“楷书”,即可作为楷模的书法。这意味着,楷书的“楷”,不仅仅是端端正正,还有楷模的意思,表示书写的法则有“法”可依,有楷模可依。 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有了规范、统一的书法审美和法则。魏晋、唐留下来的法帖、法书,直到现在都被奉为书法的最高审美范本,被欣赏临摹、感叹致敬。 《瞭望》:所以在您看来,书法远不只是一种书写的技能? 孙晓云:书法绝不仅仅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字书写技能,更是一种审美追求、情感呈现和精神表达。 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蕴含着巨量的审美信息,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思维和美学特征,某种程度上也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石之一。 《瞭望》:您眼中的书法美在哪里? 孙晓云:书法的美,基于的是汉字的美,而汉字担得起“大美”二字。粗略概括,至少有字义美、字形美、字音美三个维度。在汉字造型、结构、用笔上的美,是要靠长期熏陶、目染、练习,才能真正体会到的。 《瞭望》:能否举个例子谈谈您在书写中体会到的东方的文化思维方式? 孙晓云:比如书法讲究“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与儒释道的思维方式高度契合。倡导推崇平衡和谐、顺应自然,不刻意为之、不强拗造型,写字如修行,静谧似禅定,排除外界五光十色的干扰以及内心杂念,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笔画,避免走向过度的极端。
米乐 2024年,“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休闲方式,“演艺经济”为多地开辟了文旅发展新空间。“演艺+旅游”,这种融合发展创新模式,具备沉浸式、强互动、重体验等特征,契合游客场景化消费的新需求,被旅游业界视为2025年的“黄金赛道”。对于游客而言,它也是认识、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途径。 为城市“圈粉” 新年伊始,《寻梦沧海》完成了第500场演出,为新一年山东青岛旅游演艺开了好头。这部由青岛旅游集团出品的大型沉浸式航海史诗音乐剧,应用现代科技,从视觉、听觉、动感,甚至嗅觉等方面,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该剧还入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金声玉振”中外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演出季名单。不仅如此,当地还结合该剧,围绕“向海图强”研学主题,将奥帆博物馆、海洋科学馆、国际会议中心串联形成特色研学线路,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海洋,是青岛重要的旅游资源,海洋文化则是重要旅游吸引物。2024年2月,青岛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迈出青岛凸显海洋文旅特色的关键一步。《寻梦沧海》则为青岛海洋文旅增添又一重魅力,成为青岛一张文化名片。“不容错过的演出”“值得一看”,众多观众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观演心得。 “演艺+旅游”为全国多地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2023年,《泉州市新形势下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激励措施》出台,对大型演唱会落地泉州实施多种激励措施。据统计,2023年、2024年福建泉州举办大型演唱会50场,观演规模超8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消费超100亿元,多场大型演唱会的外地观众占比超50%。许多为了演艺而来的外地游客,被这座世遗之城“圈粉”。云南“演艺经济”持续火热,2024年,全省50多台精品旅游演艺中,有15台实现“天天演”。四川成都2024年开展各类演出超2万场,观众达1000万人次。 带动效应强 正是赏雪玩冰时节,吉林长春冰雪旅游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1月5日傍晚,长影世纪城里,“冰雪奇幻 魅力天宫”2025长白天宫国风盛宴举行,歌舞表演与古典花灯相互映衬。既能观赏花灯、游览景区,又能欣赏高水平演出,游客感慨“不虚此行”。在各大景区游玩、看演出,成为这个冬季长春旅游的亮点。莲花岛影视休闲文化园里,不仅有新推出的大型沉浸年代剧《这是长春1948》,也有沉浸式体验剧,让游客“走进剧中”过戏瘾。长春世界雕塑园则推出大型实景剧《冰嬉图》,在冰面上再现古老的冰嬉场景。“演艺+冰雪旅游”,为游客感受长春独特的冰雪魅力打开了新窗口,也推动了长春冰雪文化的传播,为冰雪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多地的实践证明,“演艺+旅游”不仅能为举办地带来票务收入,还有效拉动餐饮、交通、住宿、观光、休闲等多领域的消费。 2024年年末,成都举行关于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政策解读座谈会,并发布《成都市关于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演艺与旅游联动,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举办前2天至后2天期间,观众可凭演出门票实名免费参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永陵博物馆,免预约参观成都市美术馆、成都博物馆、成都市广都博物馆。 日前举行的2025年北京市朝阳区两会“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主题发布会”上透露,2025年,朝阳区将构建“一核心多集群”的演艺空间格局,认定演艺新空间数量不少于30家。据朝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朝阳区“演艺+旅游”发展红火,大型演唱会举办密集,“跟着演唱会去旅行”成为新风尚,朝阳区旅游收入保持全市第一。 文化新表达 看演出,已经成为许多游客到陕西西安旅游的必选项。河北游客崔一萍多次去过西安,传统旅游景点基本都去过,如今吸引她“一去再去”的是各类演出。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舞台剧《鼓》、大型歌舞《西安千古情》、实景歌舞演艺秀《驼铃传奇》……数据显示,2024年,西安21部精品旅游演艺演出近3.6万场次,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还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26台44场次,“西安演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4年12月1日晚,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的华清宫内,2024版冰火《长恨歌》正式拉开帷幕。冰火《长恨歌》自2021年冬季推出后,将历史故事、舞台演艺和现代科技巧妙融合,为冬季旅游演艺市场添彩,收获市场好评。华清宫景区+《长恨歌》演出已成为西安旅游的热门选择。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洁表示,依托唐文化的深厚艺术魅力,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是该剧成功的重要原因。 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表达,是西安许多演艺项目的共同特征和成功经验。例如,新编历史舞台剧《赳赳大秦》让文物在舞台上“活”起来,《无界·长安》展现秦腔、皮影等陕西非遗魅力,舞台剧《鼓》奏响“中国古代交响乐”等,它们成为游客了解西安文化的媒介。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巧用文化元素,成为各地打造“演艺+旅游”产品的重要途径。“一个好的演艺产品,能激发观众了解、探寻当地历史文化的兴趣。”崔一萍说。(记者 尹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