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 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2月7日电(记者张铎 王钟毅)阿根廷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7日举办中国文化展览,向公众展示中国文化与艺术。这是阿根廷举行的庆祝中国春节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罗西奥·博福表示,如今,中国农历新年已成为阿根廷的一个重要节日。去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有助于阿根廷人民了解并传播中国春节及中国文化。 本次活动展出多幅中国书法和绘画作品以及屏风、唐三彩、传统女性配饰等,并在现场设置中国书法体验环节。多位观众拿起毛笔、蘸满墨汁,跟随视频教程尝试书写毛笔字。 今年春节期间,阿根廷还举办了龙舟比赛等多场庆祝春节的活动。
米乐北京曲剧《正红旗下》 评剧《白蛇传》 新春又至,“新京韵·新国潮”北京演艺集团第五届新春贺岁演出季再度回归。今年,演出季以“灵蛇献瑞,华彩迎春”为主题,至2月12日,四大板块演艺内容将涵盖九种艺术门类,覆盖京津冀三地,带来23部剧目、共计50余场演出。多场演出将在通州区、昌平区、石景山区、密云区、大兴区上演,把优质演艺资源送到更多观众身边。 小年夜,两台好戏率先为演出季启幕:在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中国评剧院《白蛇传》呼应即将到来的蛇年婉转唱响。这部骨子老戏取材于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文武兼备,底蕴深厚,演员们既要生动刻画白娘子、小青、许仙等个性鲜明、深入人心的角色,也要在时而悠扬、时而高亢的转换间充分展现评剧的独特声腔,看点十足;在天桥剧场,北京市曲剧团经典作品《正红旗下》伴着“二十三,糖瓜粘”的歌谣热闹开演,过小年、办洗三、闹新年、庆满月等老北京的风土民情在浓郁的京腔京韵中逐个展现,宛若流动的长卷。与此同时,北京市曲剧团主办的第十届天桥小年文化庙会将持续至1月26日,包括演出、讲座、非遗市集等,天桥剧场里洋溢着浓浓年味。 接下来,在传统戏曲曲艺方面,除《白蛇传》外,中国评剧院还将呈现《五女拜寿》《皆大欢喜》等具有浓郁喜庆氛围的作品。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将带来汇聚京津冀三地演员的《河北梆子名家名段演唱会》,另有河北梆子剧目《春秋笔》《对花枪》在春节假期上演。此外,北京曲艺团的“笑满京城”相声专场、“恭贺新禧”春节曲艺专场演出也将陪伴观众笑迎新春。 在融汇传统与现代的国潮演出方面,中国杂技团《金牌杂技闹新春》《青春ING》将荟萃多个杂技金奖节目,展现中国杂技团75年的深厚底蕴。北京民族乐团“金蛇迎春”新春音乐会遴选多首与“蛇”相关的曲目,应景祥和,“潮燃国乐”诗词经典新春演奏会则把传统诗词与流行国乐对接,呈现多种曲目风格。北京歌剧舞剧院《金蛇献瑞迎新岁》新春歌舞汇将囊括舞蹈、魔术、歌曲、器乐等节目形式,并邀请多位国家一级演员、金钟奖获得者等同台献艺。 在亲子儿童剧方面,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将为小观众带来大型卡通舞台剧《海底小纵队在中国之东海救援》和大型卡通舞台剧《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生日的一天》。北京演艺集团年度重点剧目、旗下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制作演出的首部藏风原创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以及多媒体音乐儿童剧《中轴线上的小神仙》将再度回归上演,前者以当代青海玉树隆宝滩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为故事背景,折射京青两地心手相连的时代旋律,后者以北京雨燕和中轴线神话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述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北京民族乐团“动物城里过大年”音乐会将面向小观众进行音乐普及,届时,民族乐器将“化身”各具特色的动物形象,轻松谐趣地展现民族音乐的博大魅力。 演出季同时特别策划京津冀板块,深度促进三地艺术院团交流互动。北京曲艺团“菁彩十分”曲艺大会将在石家庄大剧院上演,相声名角李菁领衔北京曲艺团相声团队,以相声、快板等节目为河北观众带去曲艺盛宴。北京曲艺团名家何沄伟、刘洪沂领衔的“伟伟道来”相声专场将亮相廊坊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呈现众多曲艺名段。“北京曲剧·太子城新春季”将在张家口崇礼连续演出6场。京外好戏也将进京展演,天津评剧院评剧《杜十娘》、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津味喜剧《脱单盲盒》将登台天桥剧场。(北京日报记者 高倩)
米乐 今年春节,对安阳殷墟而言意义非凡——这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也是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节。 洹河畔的博物馆门口,红色的“巳巳如意安阳年”主题展板格外醒目,游客们排起长队,等待与三千年前的文明“对话”。 殷墟博物馆内,游客们正在观赏展出的刻辞卜甲。新华社记者 郭依格 摄 这股热潮早有预兆。2024年2月新馆开馆后,殷墟博物馆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52万人次。馆内咖啡厅适时推出甲骨文咖啡,服务员与记者开玩笑说:“游客多的时候每天忙不过来,手臂都快练成青铜器了。” 这是殷墟博物馆内热卖的甲骨文“蛇”字咖啡。新华社发 “这里的年味有文明的滋养!”从天津专程赶来的李先生感叹道,“我们几乎一放假就带孩子逛博物馆。趁着孙子放寒假,我们带他来这里,不仅是感受年味,也能认识历史、认识中华文明。” 春节期间,殷墟博物馆将甲骨文字“蛇”作为亮点,策划了“众里寻‘它’——商代蛇文化展”“集契风华——2025年乙巳新春魏峰甲骨文书画艺术展”等特色展览活动,让游客通过展览和书法艺术,了解“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这是2024年5月1日,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排队进场。新华社发 “除夕到大年初七,来殷墟博物馆的游客日均1.2万人次,其中很多都是全家人一起出行。”殷墟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李文静向记者介绍道。 为提升公众参与体验,殷墟博物馆策划了“巳巳如意安阳年”特别社教活动。其中《大邑商里有个“它”》研学课程与“蛇蛇争霸赛”深受小朋友喜爱。通过游戏来了解甲骨文“蛇”字,让小朋友们亲身感受文字的魅力,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 小朋友们参加殷墟博物馆“巳巳如意安阳年”社教活动。新华社发 “通过逛博物馆了解家乡,越逛越觉得自豪!”安阳本地游客翟女士带着一家老小来参观,她告诉记者,殷墟博物馆是这个寒假她带孩子打卡的第一个博物馆,之后还打算在本地继续博物馆之旅。 从甲骨文趣味游戏到“商代年夜饭”,再到青铜纹样手工体验,这些丰富的新春活动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也增进了游客对殷商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正如一位游客所说:“以前带孩子逛博物馆容易走马观花,今天孩子主动问‘商朝人怎么过年’‘甲骨文怎么写我的名字’。”这种从“看”到“问”再到“做”的转变,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体现。 游客参与博物馆内新春游戏活动。新华社记者 郭依格 摄 “甲骨文、青铜器作为重要且最具特色的殷商文明元素之一,将其与春节民俗相结合,在创新文化传承的同时,能够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爱上传统文化。”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甲骨上刻着的“蛇”字蜿蜒盘旋,青铜器诉说着三千年前的殷商故事。夜幕中的殷墟,红灯笼映着古老的夯土城墙,三千年前的文明心跳,正与这个时代共振出新的节拍。(记者:郭依格、任卓如)
米乐 记者2月7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据初步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初一到初七,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数较去年增长12.84%。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接待观众达516.73万人次。 据悉,2025年新春,国家文物局指导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立足馆藏优势、整合多方资源、提升管理能力、增强服务供给,积极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策划推出特色主题展览和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记者施雨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