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 新华社济南2月11日电 题:藏在面灯面塑里的乡愁 新华社记者丛佳鑫 把面团捏成灯台的形状,插上灯芯,上锅蒸熟后倒入食用油点燃,待食用油烧尽后食用……近日,记者来到山东枣庄滕州市,与枣庄面塑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军一起制作面灯面塑。 “今天我们用的材料是小麦粉,做出来的面灯是白色的,叫作‘银灯’。如果用玉米面,做出来黄色的面灯,就叫‘金灯’。还有用荞麦面做的‘铁灯’。”梁军说,面灯面塑历史悠久、传播地域广泛、种类繁多,他教记者制作的是代表月份的面灯面塑。只见梁军将面团捏成灯台的形状,又在边缘捏出小角,有几个角就代表几月。如果有闰月,就要多做一个对应月份的面灯。塑形完成后,梁军在面灯中央插入灯芯,把面灯放入蒸锅。 梁军正在给面灯塑形。新华社记者丛佳鑫 摄 面灯很快蒸熟,随后,梁军在面灯中倒入食用油点燃。“以前老人们一边拿着面灯在孩童眼前来回晃几下,一边念叨‘小孩小孩照照眼儿,三年不害眼儿’,希望孩子不患眼疾、不近视。” 待油燃尽后咬下一口,被火烤过的部分焦香酥脆。“这是嘴馋的小孩经常做的事,正宗的吃法是把面灯切成薄片,像面叶一样煮着吃,或者放点蒜苗炒着吃。”梁军笑着说。 梁军的母亲曾是一位做面塑的高手,常有乡亲拿着面团来到他家让帮忙制作面塑。长大后的梁军将这门老手艺继承下来,并一直在尝试创新。他大胆将新的材料和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在材料中融入轻黏土、现代防腐材料和综合装饰材料,让作品更轻盈坚固;利用铁丝、木棍等为作品制作“骨架”,打破了传统面塑的大小限制;在人物造型方面,他借鉴了动漫插画的设计和上色风格,让人物姿态更多变、表情更灵动。 在张汪镇杨楼村古薛文化展馆,梁军以童年时在奶奶家过春节的记忆为原型创作的作品《除夕农家院》,诉说着一代人的回忆:除夕的农家小院里,大雪压弯了树枝;屋里墙上的话匣子播放着新闻,大粮缸里粮食满满当当,屋檐下挂满腊肉和咸鱼;大人们在厨房里忙着包饺子,小孩在雪地里追逐打闹,放着鞭炮;门口贴着新春联,浆糊还没干,大红灯笼在寒风中晃动…… 图为梁军的面塑场景作品《除夕农家院》局部,现陈列于滕州市张汪镇杨楼村古薛文化展馆。新华社记者丛佳鑫 摄 “‘翻新’传统面塑,最重要的是让它保留乡愁记忆和传统文化的内核。”梁军一直在研究传统艺术作品,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他的面塑作品《明清时期南北大官道实景图》,借鉴《南巡纪道图》《清明上河图》设计制作城市风光、街市店铺、桥梁河道、车马船只、人物形象等,借鉴《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设色,把四季景象融入到整个画面。同时,他采用了传统国画的散点式构图和平面、立体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一步一景,层次丰富,生动地描绘了明清南北大官道的繁荣景象。 图为梁军的作品《明清时期南北大官道实景图》局部,利用面塑生动呈现了明清南北大官道的繁荣景象。(受访者供图) 梁军说,他想让更多的人看到面塑的“新面貌”。不久前在滕州市美术馆举办的“非遗进展馆”活动中,梁军一边指导孩子们制作面塑,一边讲述自己和面塑的故事。家长张昊德惊喜地说:“这门老手艺不仅珍藏着历史和文化,还能和现代审美巧妙融合。我想和孩子一起继续学习面塑,用面塑留住美好的回忆。”
米乐 新华网上海2月16日电(记者王辰阳)宣介古代航海文明,分享航标灯塔知识,制作“辽宁舰”模型……2月14日,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浙江省嘉善县教育局、SMG东方文博,共同启动“何以中国·蓝色文化”走进长三角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 “何以中国·蓝色文化”开学第一课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这个开学季,中国航海博物馆的讲师团与行业专家志愿者为5所学校的1100余名学生讲授系列主题讲座,通过趣味案例与亲身经历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感受航海科技的魅力。通过馆、校、台多方联动,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学学生带去一堂生动的航海文化实践课。 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赵峰表示,本次活动是“馆地合作”的一次创新实践。中海博将联合更多社会力量,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普及航海知识,讲好中国航海故事,为培育海洋强国新生代贡献力量。 活动当天,中国航海博物馆还与嘉善县大云中心学校、上理附属嘉善实验学校、嘉善第二高级中学等5所学校签署馆校合作协议,并启动“航海文化角”建设。通过捐赠《中华“船”说》《潮生万里——寻找古诗词中的航海和舟船》等航海科普图书,让航海文化深度融入校园。 相关活动通过案例交流、实践课程、学术研讨等形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为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下一步,各方将以“融合·多元·创新”为合作理念,持续在展览融入、课程开发、竞赛参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探索,推动长三角地区航海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
米乐 今年春节期间,北京文创市场迎来“上新”潮,既有全民IP冰墩墩的蛇年特别版“蛇墩墩”,也有走可爱风的“鳌状壮新年盲盒”“冰糖葫芦艾草锤”……近百种“来自北京的礼物”极大促进了新春文旅市场消费。 打卡角楼咖啡 品御笔“福”字 北京最火的特色咖啡店之一当数故宫角楼咖啡,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该店,看到不少来故宫旅游的游客为一份“新春”新菜单专程来打卡。 为了让一杯咖啡更具蛇年与故宫的文化气质,角楼咖啡推出咖啡新品“纳福拿铁”,将杯子换成了“灵蛇主题杯”,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故宫博物院藏品战国“玉蟠虺纹佩”,咖啡的口味也融入了北京特色的冰糖葫芦,咖啡顶则以清乾隆皇帝御笔“福”字作为造型,而这张御笔“福”字其实是一张可食用糖纸。 工作人员表示:“腊月初一,清朝的皇帝用‘锡福苍生’笔在龙笺上书写‘福’字,第一张贴在乾清宫,之后贴在其他宫殿或赏赐大臣、外藩,过年的各项庆祝活动就此拉开帷幕。如今我们将‘福’用在咖啡造型上,也取一个好彩头,春节喝上一杯福气咖啡,福气加倍。”不少游客为了这张“福”特意来打卡。“逛完故宫我特意来角楼咖啡喝上一杯新品,不仅讨个好彩头,还能暖暖身子,一举两得。”来自上海的王女士说。 除了新款咖啡,角楼咖啡的甜品也福气满满,福气慕斯、福禄蛋糕融合了文化元素,不仅看着喜庆,也很出片。专程前来打卡的游客张女士称:“我已经连续三年关注角楼咖啡的新春新品,这么美的咖啡,每回发到网上都能吸引众多网友关注。” 春节假期,店内人头攒动,店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春节期间,新春新品卖得特别好。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一些饮食产品出现脱销状况。此外,新春新品也带动了文创产品的热销。” 总台文创上新不断 吉祥物“巳升升”进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很早就开始做新春文创产品,从每年的春晚吉祥物到如今的总台文创,可谓是衣食住行皆可文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乙巳蛇年“大春晚季”文创产品包括春联、春碗、春盘、玩偶、巳巳如意红围巾、邮政系列产品、金手绳、冰糖葫芦艾草锤、香器、行李箱等。 北青报记者在梅地亚中心看到,今年的总台文创正在此展示,包括春晚的吉祥物形象“巳升升”。据了解,“巳升升”的设计团队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介绍:“我们的设计想法首先是特别希望蛇身像次第春花开放,带着无限生机;第二个想法是让蛇的形态像如意。其实都是为了弱化人们对蛇的固有印象。” 为了让“巳升升”更加立体可爱,从设计图纸到如今的文创产品经过了多重打磨。“巳升升”的头部轮廓和脸上螺旋状的腮红,正是参考了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唐代地宫的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头部的蝙蝠造型与幸福的“福”谐音,可谓福上加福。“巳升升”的尾巴同样也有福气加成,如意形状外加寿字盘长结,正是“福从头起,尾随如意”。海棠、玉兰、桃花、牡丹,“巳升升”身上由景泰蓝工艺刻画出的缠枝纹恰如一座春日花园,寓意着“春回大地”。 除了春晚吉祥物,今年总台文创还与国图文创合作推出一款创新康养类的产品——冰糖葫芦造型的艾草锤。这款产品外形酷似一串真的糖葫芦,红黄配色吉祥喜庆,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鸿运当头。表面用刺绣工艺点缀了芝麻装饰,象征福禄在手,圆圆满满。圆滚滚的造型更添几分Q萌趣味,拿在手中极具节日氛围,春节既是送年味,也是送健康。 展览“最后一公里” 找到文创情绪价值 春节期间,北青报记者来到齐白石旧居纪念馆,这里有着关于画家齐白石IP的文创新品售卖,其中,北京画院推出的售价9.9元的“窗花”成为每位游客必买好物。热销春节文创产品如何打动消费者?北京画院负责文创产品的项目经理刘霄告诉记者,“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创作出发点。”去年北京画院推出的取自齐白石书法的“发财”冰箱贴,给大家一个“发财”祝福,十分应景,在小程序上线三天就售罄了。 今年北京画院推出的新春文创新品都是小而精的产品,9.9元的窗花来源于齐白石篆书作品,“丰福吉禄 山寿天丰”八个字所组成的对联,为了方便识读,设计团队贴心地标注了汉语拼音。 为了达到与玻璃最佳的贴合度,刘霄与设计团队反复商定材质的厚度,“我就是希望我们的产品贴到家里,远看近瞧都看不出有膜,就像写在玻璃上一样。”这样的要求也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在店内选购文创产品的胡女士告诉记者:“齐白石是福寿文化的代表之一,一幅小小窗花9.9元,又很有质感,让人很难空手走出店里。” 除了春联窗花,还有一份“新春气氛组”产品:一个“锦囊”中有涵盖富贵、发财、福禄等多种愿景的小挂饰,春节里挂出福气,挂出财气,挂出喜气,主打一个气氛营造小能手。刘霄说:“为了让大家更有DIY的氛围,我们特意给大家这个‘散装’的气氛组,春节前夕让一家人组合出新春祝福,更有年味儿!” 刘霄参与文创产品研发多年,“美术馆的文创售卖就是展览的最后一公里。”在她看来,如何在观众看展后延续展览的魅力,再一次打动观众,是好文创产品的标准之一。文创产品研发的核心就是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她用北京画院曾经推出的一套书签举例,“这套书签曾是我们画院十年对齐白石IP作品展总结而出的研究成果的转化,观众买到这套书签,等于收藏了一套齐白石最经典的系列,用十年打造一个文创产品,观众一定会感受到我们的用心。”(记者 王磊 实习生 毛羽丰)
米乐 新华社达卡2月9日电 通讯|二月书香化作媒——记孟加拉国书展上的“中国书屋” 新华社记者孙楠 “孟加拉国和中国关系很好,但我们的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有很大的深入空间。我期待有更多向孟加拉国民众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曾在北京学习生活的沙米姆近日在孟加拉国书展上这样对新华社记者说。 孟加拉国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图书展览活动“二月书展”正在首都达卡举行,由中国驻孟大使馆设立的“中国书屋”颇为引人注目。涵盖文化、历史、民俗、美食、经济、政治和中文学习等内容的1000余册中国图书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书友前来阅读或购买,二月书香化作了文化交流之媒。 2月7日,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举行的“二月书展”上,一名男孩在“中国书屋”阅览书籍。新华社发(哈比卜·拉赫曼摄) 沙米姆带着儿子一起来到“中国书屋”,虽然已结束在北京的学习生活将近9年,但沙米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依旧十分浓烈。 “在中国学习的时候,我看了很多中国电影和儿童动画片来帮助我学习中文。”沙米姆说,这次来书展是为了找一些可以教孩子学中文的书。“我想在家里教他,让他也更加了解中国。” “此前,我读过很多关于中国文化、食物、地理的书籍,我很喜欢。”高中生穆芭什瓦拉对记者说,“我从阅读这些书籍中学到了很多,现在我想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将来想去中国学习。” 2月7日,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举行的“二月书展”上,人们阅览书籍。新华社发(哈比卜·拉赫曼摄) 孟加拉国临时政府文化顾问法鲁基日前也来到“中国书屋”。“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书籍,相信这能激励很多孟加拉国民众;另一类是关于中国如何在农业领域取得巨大进展以及如何灌溉、应对洪水等的书籍,这些话题与我们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法鲁基对新华社记者说。 今年恰逢中孟建交50周年,也是“中孟人文交流年”。法鲁基说,孟文化部将与中国大使馆紧密携手,打造一系列文化交流品牌项目,进一步探索深化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空间。 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姚文表示,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民众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纽带。希望以“中国书屋”为契机,为孟民众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希望孟各界积极投身中孟建交50周年和“中孟人文交流年”各项活动,共同为中孟友好关系提质升级作出贡献。 “二月书展”发起于1972年,已成为孟加拉国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图书展览活动。今年的“二月书展”2月1日开幕,将持续一个月。“中国书屋”是书展上唯一由外国使领馆设立的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