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米乐上海公布25家“星级美术馆

米乐  新华网上海12月23日电(记者刘颖)上海市美术馆行业于23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2024年上海美术馆发展主题日”活动。会上透露,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美术馆名录共收录了100家美术馆,数量继续领跑全国;2024年截至11月底,已举办展览1100项,观众总数超过781万人次。美术馆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海派文化、感受上海精神的好去处,成为上海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    12月23日拍摄的活动现场。   近年来,“来上海看美展”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的文化习惯。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成立于2020年的上海市美术馆协会持续推动美术馆在运行和管理模式上作出系统性创新。    12月23日拍摄的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上海市美术馆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悦介绍了新推出的《上海市美术馆服务标准》的核心内容,并向全市美术馆发起了遵守《服务标准》,提升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行业倡议。    12月23日拍摄的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发布了上海25家“星级美术馆”的名单。上海自去年起开展了全市的美术馆评估定级,通过设施建设、藏品管理、展览策划、公共教育、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首批评选出25家整体实力在全市居于前列,能够为其他美术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在行业内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美术馆,冠以“星级美术馆”的称号。    “星级美术馆”授牌仪式。   中华艺术宫、浦东美术馆、西岸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和多伦现代美术馆等五家美术馆的代表,围绕各自特色分享了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为上海市美术馆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案例和样本。
27 2024-12

米乐新华走笔丨邂逅雾山明月

米乐  10月初从香港去阿德莱德采访中国队与澳大利亚队的世界杯预选赛,采访之余去当地的南澳美术馆观看了一个日本艺术展,知道了两位通过日本艺术品介绍中国文化的人:拉塞尔·凯尔迪和沈越秀。   艺术展的主题为“雾山明月”,展品以书画为主,也有书籍、丝绸、牙雕和瓷器,大都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作品。那个时代的日本艺术,仍然带着深深的中国烙印,不用说是西方人,哪怕是中国人,如果不仔细观看,也很难分辨出哪些作品是来自中国还是日本。   南澳美术馆展示的一副日本画作的落款,有“仿清人笔意”的字样。均为王子江摄   随机问了几个参观的澳大利亚人,大家的普遍反应是:“中国还是日本?不知道。”   两位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也连连摇头,其中一位说:“我感觉日本人写字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中国人是从左到右。”   不过,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地告诉我,他们可以帮忙联系一下策展人拉塞尔·凯尔迪,他是研究东方艺术的专家。只是用对讲机联系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凯尔迪,最后无奈地摇头:“他今天可能不在馆里。”   凯尔迪为“雾山明月”写了一段介绍,里面多次提到中国文化对于日本艺术的影响,一句核心的话是:“从宋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文人文化传播到了整个东亚地区,这种文化的核心是诗歌、书法和绘画,在日本被称为‘三绝’。”   展品的英文说明简单易懂,大部分的说明中,也同样提到日本传统上受到的中国影响。一件制作于1910年的丝质礼服上的刺绣非常精美,说明中透露,这件奢华的长袍是一位日本演员穿过的,上面的刺绣图案展示了一个古老的中国主题“渔村夕照”,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东亚艺术家和诗人们喜欢描写的题材,它背后有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潇湘八景。   南澳美术馆展示的书法屏风,为日本幕府末期著名书法家市河米庵(1779—1858)的作品。   展厅里规格最大,也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件有12扇之多的书法屏风,它出自日本幕府末期著名书法家市河米庵之手,米庵的父亲是以儒学和汉诗而声名远播的市河宽斋,他本人因为喜欢米芾而改名米庵。屏风有6个主题:松风、梅月、竹雨、茶烟、琴韵、书声。每个主题后是两句七言诗,除了苏东坡和杨万里等知名诗人的作品外,还有耶律铸和谢应芳等并不为普通中国人熟悉的元代文人的诗句,可见书法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之深。   美术馆内为屏风内容制作的中英文解说词。   美术馆对诗句内容进行了翻译,不少参观者在屏风前合影,尽管从交谈中得知,他们并不懂汉字。   采访的行程紧张,回到香港后,“雾山明月”展一直如雾如月般萦绕在心头。于是在网上搜索南澳美术馆里关于东方艺术的内容,果然,美术馆两个讲座的录音吸引了我,一个主题是“中国文人画对日本江户时代艺术家的影响”,另外一个是“汉字的力量”,两个讲座的主讲人都是沈越秀。讲座都是以英文进行的,沈越秀也是后来我通过搜索联系到她本人才知道的中文名字。   我仔细听了两个讲座的内容,知道有人在海外默默地做着介绍中国文化的事情,内心多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沈越秀在讲座中,以市河米庵的书法屏风为例,谈了诗书画的魅力,她还仔细讲解了每句诗歌的含义,讲座最后,一位观众说:“请你能否用中文把所有的诗歌读一下?”   沈越秀于是用普通话朗诵了这些诗句:图书跌宕乐年老,灯火青萤诵夜深;乍觉夜倾千丈雨,不知风度满山松;星飞白石童放火,烟出青林鹤上天……隔着电脑,仿佛能看到观众不解但又投入的神情。   凯尔迪也参加了讲座,并对观众谈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说,中文曾是日本和东亚很多国家通用的语言,市河米庵书写这幅作品时,已经年过古稀,人们可能不认识这些汉字,但你能够通过干枯的笔墨、厚重的笔画感受到其中的能量。他还说:“书法与油画不同,它是一次性的机会,一旦写错,就无法更改,因此只有掌握了书写技巧的大师才能写好。”   听完讲座,我内心更是难以平静,我决定联系两个人,向他们了解一些关于海外中国文化的问题。这个时代找到一个人并不难,我很快就通过社交媒体找到了沈越秀,她与凯尔迪商量后,表示非常愿意接受采访。我把问题通过邮件发给他们,几天后,我收到了详细的答复,这些答复同样令人感动。   凯尔迪说,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影响力是全球公认的,当然中国也接受了来自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元素,但儒家思想仍然深深植根于当代日本文化中。其实许多西方艺术家,也受到了传统水墨画以及其中的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家积极追求笔墨之路,同时以新的方式打造绘画模式。但无论如何,书法艺术将保持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艺术品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不可否认很多都背负着民族屈辱的经历,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他们也发挥着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更让旅居海外的华人有机会近距离追寻文化之根。像南澳艺术馆能够深入挖掘中国文化,更是难能可贵。   凯尔迪出生在美国,后来曾在日本学习,娶了一位日本妻子。沈越秀来自福建,在澳大利亚学习后留在了阿德莱德。我现在仍然会想起“雾山明月”的展览,于是更感激两位从未谋面的朋友。(王子江)
27 2024-12

米乐经典新排密集上演 北京舞台自信展现当代世界

米乐  在大戏云集的“演艺之都”,对世界经典的多样解读是一条不变的主线。近期,小约翰·施特劳斯轻歌剧《蝙蝠》、话剧《肖申克的救赎》等以经典文本为基础的作品密集上演,在为市场提供一批精品佳作的同时,中国艺术家通过对公认经典的深刻诠释,也向世界展示越发自信的中国声音。 国家大剧院新制作轻歌剧《蝙蝠》剧照。 国家大剧院供图 中文话剧《肖申克的救赎》剧照。本报记者 方非摄 北京人艺小剧场新作《华沙旋律》剧照。 本报记者 方非摄   世界经典闪耀首都舞台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经典无人不晓,11月29日至12月1日,这个关于希望、自由、救赎、友爱的故事以话剧的形式再次与北京观众见面。二七剧场的舞台上,来自加拿大的“中国通”大山携手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8个国家的外国演员,用一口地道得令人惊讶的中文完成近150分钟的表演,为一部享誉世界的作品留下了当代中国的独特印记。   本土化的中国式呈现,近期在“演艺之都”大放光彩:国家大剧院里,新制作小约翰·施特劳斯轻歌剧《蝙蝠》迎来首演,这颗轻歌剧史上历经150年不减光华的明珠,被集合9国艺术家的创演阵容赋予了轻巧灵动的现代色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里,小剧场新作《华沙旋律》移植自俄罗斯几十年来常演不衰的同名作品,以细腻深沉的风格寄托当代人对和平、和解等永恒命题的思考和探寻……在解读并呈现世界经典的路上,中国艺术家还将继续发力,接下来,中央芭蕾舞团演绎的《天鹅湖》、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等重量级作品将陆续与观众见面。   中国解读彰显文化自信   “对公认经典的呈现和演绎,首先检验的是艺术家的水准。”观众陈女士是忠实的“经典”爱好者,在她看来,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是毫无疑问的试金石。陈女士非常喜欢在不同版本中捕捉艺术家的匠心独运,比如,国家大剧院新版《蝙蝠》对影像的极致运用让她印象深刻,“不需要借助厚重的布景,影像变幻就能牵动场景的迅速变化,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浪漫。”   中国艺术家令人赞叹的巧思,同样在中文话剧《肖申克的救赎》中闪烁。电影里,安迪爬过漫长的管道、于暴风雨中重获自由的片段堪称最难忘的影史瞬间之一,由于版权的限制,话剧无法重现这个震撼场面,但当一只无人机蝴蝶从安迪手中飞向观众席时,主创团队以对舞台艺术特质的巧妙运用以及对梦想、自由的深刻理解,唤起了观众心底另一种强烈共鸣。“这体现着我们的文化自信。”《肖申克的救赎》出品方之一龙马社负责人姚怡说,“所有人的努力,承载着世界范围的团结与创新,他们的故事是希望与友谊的缩影。”   北京舞台见证文明互鉴   围绕世界经典,北京舞台不断见证着中国艺术家的开阔视野以及对国际演艺资源越发自如的调配运用。目前,国家大剧院酝酿两年之久的首部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正在紧张排练,曾执导口碑爆款俄语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的俄罗斯导演阿丽娜·切维克坐镇现场,为作品的基调神韵掌舵。创作制作总监王翔浅一直记得,阿丽娜·切维克初闻中国艺术机构要创排音乐剧《战争与和平》时的惊讶:“我们见面后,阿丽娜的第一句话是,‘确定是《战争与和平》吗?’因为即使在俄罗斯,也没有人做过音乐剧版《战争与和平》,它实在太难、太大了。”   把托尔斯泰的巨著浓缩于3个小时的舞台演出,主创团队满怀敬畏,编剧喻荣军的剧本10次易稿,作曲舒楠的音乐更是改了“不下八百遍”。《战争与和平》虽然带有深刻的俄罗斯烙印,但主创团队没有止步于对俄式风情的简单堆砌,喻荣军注重从当代视角注入对苦难与幸福的思考,舒楠则以电影音乐的建制和观念全景式铺开史诗级的宏大底色,并在传统管弦乐中融入“电子、摇滚等一切适合这部作品的风格”。   “尽管大家来自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对生活中的爱、关怀、仇恨、背叛,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阿丽娜·切维克说。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这部由中国艺术家主导创作的音乐剧闪烁着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光彩,将为当下的文艺创作留下一笔生动见证。记者 高倩
27 2024-12

米乐好戏连台,“青岛出品”全面发力

米乐  “青岛真的‘吃’得太好了。”这不是对美食的赞美,而是各地观众对青岛2024年文化消费的赞叹。打开社交平台,从歌迷到京剧迷,从影迷到话剧迷,不断以异口同声的赞誉表达对青岛的认同、艳羡。这些赞赏的背后是一场接一场演唱会、一部接一部大片、一出接一出好戏、一个接一个的艺术盛会;2024年,“青岛出品”迎来发力之年,众多优质文艺项目层出不穷,青岛文化市场的繁荣景象不断溢出,形成文旅联动的火热局面:对于年轻人来说,所恋之所在,就是“我城”。以“我城”之名,青岛给青春无数个赴约的理由。   在文娱消费的背后,青岛构建了“青岛出品”的底层逻辑。以科技赋能影视,以原创赋能剧场,以多元赋能演艺,以IP赋能艺术节,使得“青岛出品”成为一个兼有文化内涵、城市特质、市场属性、年轻人友好的符号。在当下文化消费市场热点分散、多变的前提下,青岛不断夯实作为影视科技高地、演唱会风向城市、好戏原产地的地位,将“城市好客”与“文化好品”结合,争当2024年文化产业优质项目的“第一出品方”。   文化好品,上游构建   近年来,文化市场出现热点转移、优势资源集中等新现象,根源在于文化消费主体人群的年龄结构、消费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之上,如何营造文化市场繁荣景象,“青岛出品”成为综合各方资源的一招妙手。以影视产业为例,结合青岛已有的影视明星资源、东方影都国际水准影棚资源,青岛加码打造“青岛出品”品牌。一方面在影视科技领域持续引入新技术、新平台;另一方面向上游建构,在新热点“微短剧”领域强势出击,形成影视赛道上的全面优势。   今年9月,“迪生VICON—东方影都动作捕捉创作中心”在东方影都五号棚落成,五号棚也是《流浪地球》系列、《刺杀小说家》等大制作电影进行动作捕捉的高科技影棚。在《刺杀小说家2》续拍、《流浪地球3》即将启动拍摄之际,动捕创作中心的技术升级解决了小关节精细动作捕捉等技术难点,大大降低了拍摄成本,也让电影领域的“青岛出品”有了高科技助力。同时,青岛电影学院发布的JINXIANG·AI系统平台集剧本编辑、音视频生成、社区互动于一体,在影视拍摄AI辅助领域进行了筑基型的探索,让青岛成为影视领域人工智能科技的首发平台。   10月,青岛海发文化与湖南广电新风芒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各自产业和平台优势,在剧集、综艺、衍生演出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这也意味着青岛在微短剧、微综艺领域搭建了顶级内容出口平台。今年是微短剧行业爆发之年:海发文化与央视频联合开发出品的精品剧《今人不见古时玥》已杀青,精品短剧《十二戒》《我曾在崩溃边缘》已分别列入湖南广电及B站年度项目片单;网络电影《象牙山车神》、古装网剧《神都狐探》等也将陆续上线。不满足于“影视拍摄基地”“影视取景地”的定位,“青岛出品”近年来相继推出了神话史诗《封神第一部》、热门好剧《南来北往》为代表的影视项目,在影视产业上游建构上成绩斐然。   文娱IP,创新思路   “最快40分钟,我们就可以完成疏散。”11月初的一场演唱会后,3万歌迷意犹未尽,而作为场地方的国信体育场工作人员正在迎来考验时刻:让观众兴高采烈入场,又要让歌迷心满意足离场。2024年,青岛举办了30余场演唱会,超出了近五年来的演唱会数量总和。打造“演艺好品”,拥抱来自全国的观众,青岛不断在软硬环境上下功夫:充足的停车位避免了双排停车现象,地铁、公交、免费大巴构建了顺畅的交通环境;操着四川、上海口音的歌迷追随知名歌手而来,带着美好的体验而去,在社交平台发布一篇篇“小作文”。去青岛听演唱会,已经成为全国歌迷的必选动作。   为年轻人提供“文化好品”,不只是引入高话题热度项目,更要挖掘人文内涵,打造具有城市内质的文化IP。今年9月,“青岛出品”新添一档“里院喜剧节”,黄渤、黄晓明作为联合发起人将33个剧目、64场喜剧演出引入青岛,吸引了众多喜剧明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造访青岛,感受青岛老城风貌与新概念喜剧结合的魅力。里院喜剧节充分调动了青岛的演艺资源和剧场空间,推广了Sketch、即兴、默剧等多种戏剧类型。黄渤深度发掘了里院老建筑里隐藏的喜剧元素,“喜剧节就要像里院这么踏踏实实、接地气。青岛的喜剧是从里院的窗户缝里飘出来的,从青石板的砖缝里长出来的,我们找来的演出项目也是接地气的新喜剧。”里院一街好戏,在喜剧领域留下了“青岛出品”的钤印。   在音乐领域,青岛原创的“艾可什机场音乐节”“年华音乐节”继续与全国乐迷相约。“年华音乐节”将目标人群定位于年轻世代,专注于说唱音乐市场的开发,为歌迷营造富有同人感的观看氛围;“艾可什机场音乐节”在去年爆红的户外音乐节基础上继续升级,在室内新添了两个大型Livehouse空间,邀请人气歌手、热门音综入驻,点亮了北青岛的音乐市场。持续创新,不断升级,青岛为年轻受众提供了多元而精彩的文娱空间。   启程巡演,辐射全国   以原创为内驱力,“青岛出品”在新主流戏剧领域成绩斐然。   今年5月16日,青岛市话剧院创排的大型话剧《烟火人间》在桂林大剧院上演,老里院的市井生活打动了广西观众:港口劳模杨老十、烧锅炉的光棍儿秦师傅、洗菜池前的青岛大姨……形形色色的人物引领观众穿越青岛旧时光。该剧首次走出青岛就实现了口碑引爆。5月18日,来自青岛京剧院的现代京剧《弄潮》在北京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该剧将“连钢创新团队”自主创造智能无人全自动化码头的坎坷历程艺术化呈现,声情并茂的表演、酣畅淋漓的演唱折服了北京戏迷,著名主持人赵保乐亲临现场推荐来自家乡的京剧力作。原创话剧、京剧走出青岛,擦亮了“青岛出品”的金字招牌。   11月中旬,都市题材话剧《门第》将在青岛大剧院首演。该剧改编自青岛作家连谏的同名小说,拍成电视剧后凭借对青岛市井生活的鲜活呈现得到了全国观众认可,今年新推出的话剧版由王绘春、何九华、邓莎、高天鹤等主演,获得了莫言亲自推荐。作为首部青岛大剧院出品的话剧,话剧版《门第》将由北京保利院线推广至全国剧院巡演,将带有青岛生活气息的市民爱情故事搬上更广阔的舞台。   从荣获“文华大奖”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到反映青岛老城生活的沉浸式戏剧《里院》,从“穿刺”甘肃、青海、陕西、山东四省的青岛交响乐团“上合旗帜交响音乐会”巡演到扎根青岛的“谭盾音乐周”,“青岛出品”的高端演艺项目涵盖了话剧、歌剧、京剧、吕剧、舞剧、交响乐等各个艺术门类,展现了深厚的城市艺术底蕴。“青岛出品”搭配巡演概念,也把“人文山东”的形象展现在全国舞台上,深入人心。
27 2024-12

最新动态

米乐广告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会议策划、会议设备、灯光音响设备提供、演艺资源,展览搭建制作的综合性服务公司。 

服务热线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弘阳时代中心二期4栋1413
邮箱:
149465113@qq.com

官方手机站

官方手机站

微信业务咨询

微信业务咨询

Copyright ©  2021 南京米乐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蜀ICP备2023014714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